荆州新闻网消息(记者杨萌廖程帆陈叶徐峰通讯员丁索)再看如今的洪湖,水里浪间呈现出一片万象更新的新景象。荆州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坚决扛起长江大保护的政治责任,深入抓好洪湖流域综合治理。为此,荆州锚定洪湖流域综合治理目标,聚焦畜禽养殖污染治理这一主要矛盾,以改革创新思维探索出“水改旱、散改集”绿色养殖模式,有效破解“既要保供给、又要护生态”的现实难题。
监利市上车湾镇新垸村的胜阳养殖场是目前省内顶级规模的蛋鸭养殖基地,设计年养殖规模达30万只蛋鸭。基地现有标准化养鸭大棚95个,总面积7万多平方米。目前,27万只蛋鸭的旱养基地处于满场运营状态,正常产蛋周期约300天,预计年产蛋量达1亿枚左右。现在的养殖场采用创新蛋鸭“水改旱”养殖模式,极大地提高了养殖效益。
监利市上车湾镇新垸村党总支书记甄大成:“原来采用水养方式时,我们一百只鸭子最多产80个蛋,现在改成旱养模式,一百只鸭子最多产95个蛋。”
更关键的是,“水改旱”养殖模式从源头避免对水体的直接污染。每栋鸭舍中间建有一个集中区域,用于收集鸭子饮水洒落的水、掉落的饲料以及产排的鸭粪。对于该区域散落的污水,采取集中收集综合处理,实现了粪污集中化、资源化、无害化处理,通过环保处理后,将养殖粪污“变废为宝”。
新模式的推广不止是在监利,洪湖5户鸭场完成“水改旱”改造,江陵秦市乡隆兴湖10万只蛋鸭生态旱养实验基地存笼将满,通过这一种“种养结合、生态循环”的模式,实现了环境效益与农业效益的双赢。
湖北隆兴湖蛋鸭养殖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吴西海:“鸭子在舍内饲养,采食量减少10%,经济效益增长了10%。原来水养时,污水横流,排沟排渠。现在通过节水减排旱养模式,旁边的环境显著改善。鸭粪与舍内的稻草一起发酵后,还能资源化利用还田。”
在生猪集中养殖方面,监利年出栏7.37万头温氏尺八生猪养殖小区已建成投产,采用“集中保育+集中育肥”两段式饲养,首批进苗2.4万头,预计9月份出栏,年产值1.5亿元以上。
监利温氏畜牧有限公司总经理倪凯旋:“在这种新模式下,不仅经济效益有明显提升,还为洪湖流域综合治理做了贡献。”
现在洪湖温氏团丰养猪场存栏达2万头,江陵年出栏4800头的乌九湖牲猪养殖专业合作社也初见成效。
那么猪场养殖怎么来实现经济效益与生态环境质量双提升呢?荆州区川店镇一处年出栏4500头生猪养殖场正在建设,工人们正在对养殖区域做改造施工,记者在猪舍里面看到,养殖空间基本修建完成。猪场通过清污分流式饮水系统、雨污分流管道、舍内刮粪机、集污池、除臭水幕墙等设备实现了“三废”高效处理,较好地解决了环境影响问题,同时还提高了养殖效益。
通过政府搭台、龙头引领、标准先行、政策护航,让洪湖流域1297户规模以下畜禽养殖户规范化集中,实现集中建舍、分户养殖、统一治污、达标排放,找到一条绿色养殖的新路子。2027年,荆州将建成9个规模化生猪养殖小区,年出栏40万头绿色生猪,将有330个旱养鸭场承载300万只蛋鸭“离水”新生。据测算,通过“水改旱、散改集”,粪污资源化利用率稳定在95%以上,总磷排放量将下降9%,对洪湖流域生态保护贡献率达到14.5%,让洪湖流域畜禽养殖污染风险得到根本性遏制。
生态效益看得见,经济效益摸得着,养殖户有奔头。荆州以“水改旱、散改集”为突破口,不仅是从“水里”到“旱地”的物理迁移,更是一场养殖理念、生产方式、治污模式的深刻变革,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在江汉平原的生动实践。
1、凡本网注明“来源:荆州新闻网、荆州广播电视台”的全部作品,版权均属于荆州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标注明确来源:荆州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有关规定法律责任。
- 上一篇: 多家养殖上市公司前7个月出栏总量同比增加
- 下一篇: 公民财评:深耕海洋草场夯实“蓝色粮仓”